人類未來的希望
看著人類發展文明付出那麼多代價,便可得知現代人要比狩獵時代煩惱多了。但別忘了書名「潘朵拉」一詞埋下的伏筆:雖然我們面臨許多不幸,但還保有希望!
人類面對未來的希望何在?回去問狩獵時代的老祖先吧!他們會告訴您:「需求少一些。」沒有「儲存多餘能量」觀念的他們隨時保持在夠用就好的狀態,因此才能與天地萬物共生。作者在最末章提示這個觀念或許了無新意,但通常真正有用的建議也真的就只是一念之差。只要平常少吃一些、少用一些、少浪費一些,積沙成塔的效果便很可觀。所以,從現在起身體力行吧!人類未來的希望始終留在盒子裡。
總結與心得
「人類正處在歷史的轉捩點」這句話常能從經濟學家、政治人物、社會學家、環保學者等各領域專家口中聽到,但我覺得這句話並不全然對。因為人類,甚至是全生物,時時刻刻都得面對天擇的壓力而盡全力適應,而人類文明的發展亦然是天擇(最初是氣候變遷)下不得不的決定。人類文明越趨發達,身心靈卻每況愈下,弔詭的原因便是人類發展的每一步雖然是為了適應一時,但卻適應不了永遠,因此當時適應帶來的利益最後變成代價。就像作者所說:「現代人面臨的種種問題,大都由於人類的生物性與環境出現扞格所致。於人的生物性,好比有善於儲存能量的儉約基因,喜好漫遊出走的天性,習慣生活在百來人的小群體、發展出互利的道德觀,以及創作『無用』的藝術品等,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狩獵採集族人類祖先,經過幾十萬年的演化所得出的,至今仍寫在我們的基因當中。」可惜為了適應所不得不塑造的環境卻反過來限制人最初本性的發揮,才造成人沉重的壓力。讀完這本書,相信能替處在高壓力的人們找到一點抒發的窗口以及未來的希望。
雖然此書探討的議題如此沉重,但在作者說故事的本領下,閱讀起來還蠻輕鬆的,就像在榕樹下聽耆老聊著屬於自身的歷史一般。除了上述提到的主線劇情外,本書還有提到其他較小的支線劇情,像是人為什麼愛吃甜食、玉米如何成為人類主食(詳情可洽《玉米田裡的先知》)以及性別權力的消長等等。發現現今的多少議題追根究柢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還頗有趣的。再舉個例子,大家猜猜臉書使用者的平均好友數是多少人呢?答案是 130 人。如果有完整閱讀完本文,就會驚奇地發現這個數字絕不是巧合。
只花了一天時間閱讀就走完人類摸索 230 萬年才走到的文明,這感覺還蠻奇妙的,讓我想到 "The Big Bang Theory" 影集(中文翻譯為宅男行不行,實在有夠爛)的主題曲 "The History of Everything"(萬物史),因為同樣都是花極短的時間來講述一段長時間的歷史。很巧的是,本書作者也將人類進入農業時代的時間點稱作 "Big Bang"(大爆炸),所以最後就以這首歌來獻給正在地球上各角落與天擇搏鬥的人類們,作為本篇的 Happy Endi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