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的台南盛事莫過於擁有八十餘年歷史的林百貨整建完工。而完工之後的重生之路如何走,同樣令人矚目。這個周末,抱著一股興奮與好奇的情緒探訪這座小時候經過總覺得是鬼屋的地方。在現場看著見證歷史風霜的一磚一瓦一電梯,的確讓人對此歷史空間的運用有很多想法。剛好前些日子讀到作家米果的投書:《只會賣文創商品 古蹟都要掉淚》,讓我決定寫些回應。再往下看之前,先去看看投書原文吧!不然直接讀會覺得好像一個老人在碎碎念 XD
01▲日治時期的林百貨。(圖片來源)
讀完作家米果的文章,我想大致分成「古蹟利用」跟「文創」來詳述。不過兩者並不能用完美的二分法分開,所以內容還是有互相掛勾部分,但這樣分應該比較好理解。
古蹟利用
在這議題上,我的意見與米果相左。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當下,「商品化」與適度的「包裝」不失為有效推廣林百貨歷史,進而讓大眾瞭解她的方法,畢竟林百貨不像故宮博物館一樣早已成為大眾的集體歷史記憶。沒讀過歷史的人一定也知道故宮蘊集中華文化的底蘊,但米果所述的「在學生時期騎著腳踏車從『大正公園』或稱為『石像』、『民生綠園』、『湯德章紀念公園』的方向一路俯衝,往土地銀行與『五層樓啊』交叉口『吱吱』煞車」的歷史記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一般大眾駛過林百貨時,恐怕只會驚呼一聲:「哇!這是一棟老百貨。」而已便呼嘯而過,因為他們在這沒有可供懷古的歷史記憶。而如果沒有歷史記憶可循,單純的將林百貨的空間閒置而以收門票的方式來維持修繕經費,恐怕難以維持營運。民眾前一、兩次還願意買票嘗鮮,但熱潮過後便回歸平淡。除了文史愛好者外,誰會一而再地投入在與自己無關的歷史紋路對話?如果林百貨在熱潮過後成為蚊子館,這種從眾人矚目到無人過問的林百貨,反而讓我覺得她像息影自憐的女伶一樣令人惋惜。
也許在古蹟面前提「商業」兩字來頗刺耳,但不必言商必反。記得之前蔚為風潮的故宮「朕知道了」產品或是宮廷戲「後宮甄嬛傳」等等文化與商業成功整合的例子。如果沒有商業的拉拔,有多少人會知道或是有興趣去瞭解「朕知道了」出自誰口或是清朝後宮的生活情況。同理而言,像林百貨這類並沒有集體歷史回憶的地方性古蹟而言,先透過適當的商品化來引起大眾興趣,再進而引導他們去深入瞭解林百貨的歷史、甚至更深一步去瞭解周遭一帶的文化區(林百貨周圍是日治時期的政經中心,且多處古蹟仍有保留),一直引領到他們願意且也有相當認知能追尋此地的歷史記憶、體會米果大的童年情感,我想這才是林百貨身為古蹟的榮耀吧!
02▲2013 年的林百貨(圖片來源)
文創
細讀米果大的文章,我想「文創」兩字是真正讓她惶恐的緣故。(應該啦,我猜XD)的確,好比鐵道研究者洪致文所說:「台灣的政府單位如果沒有經費,許多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就可以躲過被破壞的蹂躪,一旦有錢搞個『風華再現』,立刻就會『風華再見』」,在文創兩字被瞎搞濫用的現今,「文創」常常代表的如果不是「文化重創」就是「沒文化、沒創意」。就像有些文創結合讓我覺得有點不搭嘎,像是歷史悠久的土銀展示館的常設展覽竟然是超展開的恐龍化石展。抑或是怎樣的歷史連結讓紅毛港文化園區跟駁二藝術特區的文創商店竟然賣著一模一樣的商品。而變質的文創帶給大眾的認知也真如米果大所言:「賣著千篇一律的文創商品,賣著許多觀光區都看得到的甜食零嘴果醋或布丁,或包著同款花布的農產品。」、「倉卒來去,上廁所、買土產、喝咖啡,好像遊覽車停在休息站的觀光模式。」但林百貨既已定位為「文創百貨」,我們只能期許得標的經營團真能將林百貨的歷史意義發揮在文創上,而不是為了顯得跟別人不一樣而故意走別條路,結果發現大家都走在同一條路上。
03▲整修成功的林百貨正舉辦回顧展,展期到八月底而已。要參觀的趕快!(圖片來源)
總結
林百貨的重生之路無前跡可循,因此每一步都讓台南人矚目。尤其林百貨又是台灣三大百貨(台北菊元百貨、台南林百貨、高雄吉井百貨)中唯一還保有建築原貌且仍有功能的史蹟,因此背負的歷史意義也格外重大。把它定位成文創百貨也好,或是像米果大建議的博物館展場也罷,孰對孰錯難以定論。但林百貨既然曾經是個百貨公司,再度將它回復成百貨公司之身倒也算是面對歷史應該有的謙卑吧!這次得標的經營團隊剛好就是一家台南在地的百貨公司,或許這就是緣分。而這次文創百貨的規劃也有包括王浩一、劉國滄等幾位愛好台南的文化人士參與,所以相信結局應不會太差。
林百貨的重生之路,依舊期待著。
04▲沉睡已久的林百貨再度甦醒!(圖片來源)
交通資訊
1. 地點
2. 大眾運輸資訊
‧ 公車
a. 大台南公車藍幹線至「林百貨(忠義路)」下車即抵達
b. 市區公車 1 路、7 路、19 路、大台南公車紅幹線至「林百貨(中正路)」下車即抵達
c. 臺灣好行 88 路(安平線)至「鄭氏家廟」下車 ,沿忠義路步行可達
‧ 客運
a. 8046 高南雙城快線至「忠義路」下車即抵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