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港原為位於高雄市西南隅的漁村,與鹽水港、大林蒲及中洲相接壤。紅毛港恰如其名,正是荷蘭人曾經停泊駐紮之處。倚其地利之便及清領、日治時期的漁業發展,紅毛港成了烏魚及其他漁獲的主要產地。但隨著日治晚期高雄港的闢建,紅毛港逐漸被貨櫃碼頭及工業區包圍。國民政府來台後,一連串的經濟措施,例如高雄港第二港口開闢等等,以及後續為了開港之故而將紅毛港、旗津切斷之外,接踵而至的禁建甚至到後來的遷村計畫更迫使紅毛港走向凋零。雖然遷村時遭遇多次抗爭與陳情,但仍舊敵不過經濟發展的潮流。為了加速高雄港貨運吞吐量的提升,這座「突兀」在工業區裡的小漁村終究在 2007 年的遷村拆除工作中被夷為平地,改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的基地。曾經輝煌的紅毛港聚落至此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紅毛港文化園區位於紅毛港最靠海的端點處,與旗津島隔岸相望。園區由原來的高字塔文化園區結合週邊環境資源整建而成,欲以建築巡禮、意象呈現和創意策展等方式,將紅毛港聚落緜延 400 年的文史底蘊凝結於 3.42 公頃的蕞爾之地。接著,就來探訪這顆幾近被高雄遺忘的海上明珠吧!
整體文化園區並不算大,但若要認真逛也得逛上 2~3 個小時。園區主要分成戶外展示的聚落印象區、展示館、觀海平台、高字塔旋轉餐廳 (取材時尚未營運)、天空步道、碼頭與候船室。從文化角度來看,要將 400 年的歷史濃縮到這小塊地似乎有點對不起紅毛港的世世代代,但仍可透過文化園區窺見其端倪。
聚落印象區
聚落意象區以紅毛港聚落舊構件與仿作建築來模擬聚落的氛圍,期許透過意象模擬與文物,讓人們能夠與紅毛港的過往產生知性、感性的連結。在這區塊裡,建置了四棟特色洋樓建築的歷史故事、展示以凝膠封存的家居物品,並透過窗框間的燈箱裝置串聯起一幅幅老照片,讓到訪遊客可窺探窄巷裡、屋舍間的曾經。
03▲四棟仿作洋樓之一;每棟門面的雕樓畫棟皆可見到紅毛港的獨特特色
04▲洋樓內部都有裝置藝術;此棟藉由盪鞦韆的方式,除了讓遊客體驗海風吹拂的感受外,並在屋頂的分割結構上附老照片,使得擺盪的過程中能與紅毛港互動,形成一幅幅自然與人文交錯的框景。
除了四棟洋樓外,外頭另有仿作、無屋頂的矮平房,讓人們得以透視屋子的整體格局。屋內擺設不同的老照片與古物,讓種種的生活痕跡,提示聚落曾經存在的歷史。
06▲以凝膠封存的展示古物;此為早期公路客運站牌,顯示當時的交通網絡。在民國五十六年(西元 1967 年)前,紅毛港仍與旗津相連。當時曾有客運行駛「鳳山 ─ 林園 ─ 旗津 ─ 紅毛港」區間。
在仿造建築之外,另保留了真正的紅毛港建築及牆面。不過老實說,一眼望去的殘壁還真讓人替紅毛港感到哀戚。
07▲戶外展示的真實牆面;與其被現代鋼骨所攙扶著,這些老牆面大概更懷念以前擔任撐起整棟家的時光吧!
戶外展示區也有完整仿造的古建築。除了原貌重現外,屋內部分房間也盡量回復之前的擺設,其餘則展示家居物品。
11▲屋內房間盡可能回復擺設;部分房間則展示紅毛港聚落的家居物品
展示館
展示館的主題展示設計,是將紅毛港聚落的生活點滴以及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文史素材轉化成故事性、趣味性、娛樂性兼具的互動體驗。目前的特展項目有:乘浪上港、紅毛港歷史劇場、大海的無限想像、破浪而來的保庇、乘船進港的財富、浪裡熟語問。更重要的是,冷氣開放的展示館是園區唯一的避暑聖地 XD
14▲展示館的入口以「乘浪上港」四個巨型字與水波紋揭示單元主題,迎接來訪的遊客
15▲「紅毛港歷史劇場」展區 ── 記憶的渦流;本區以詩文、老照片為素材,透過科技後製,呈現那曾經存在,現已消逝的紅毛港漁村景象
16▲「大海的無限想像」展區;此展區讓遊客站立小船上體驗乘風破浪的感覺。雖然只是動畫,但寬敞震撼的畫面仍舊可以體會到大海的遼闊、狂暴、恬靜
17▲「浪裡熟語問」展示;「浪裡熟語問」並不是單一展區,而是隨處在牆面上嵌上語錄。熟語即是俗語。紅毛港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不少當地的特殊俗語。本句代表靠海生活的漁民對大海抱著感恩與敬畏。人們折服於海的無邊無際,如果想用沙來將海填起來,那真是天下最傻的事。無奈老祖宗的智慧一語成讖,紅毛港便是在填海造陸中消逝。
展示館內還有其他有趣展覽,包含當地的建築模型展或其他互動設施,就留待各位親身題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