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搭火車回家時,剛好看到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名旅客睡到一半手機響起,手機另一端的朋友問他火車正開到哪兒。結果他看了窗外好久都看不出來,直到火車進站後才知身在何方。最後他跟朋友抱怨:「風景都長得一樣,我哪知道我在哪?」
是說火車搭久真會發現,在西部看到的車外風好像還真長得差不多。回過頭想想:「臺灣的城市什麼時候越長越像了?」今天把一個人的眼睛矇起,把他載到某一個街頭後再把眼罩打開,我相信他一定回答不出是在臺北還是高雄。當每個城市都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逐漸地走向單一化,不久之後,我們還能吸引多少遊客來臺觀光?
若干年前,提到臺北會想到中華文化;提到高雄會想到海港;提到臺南會想到古都......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定位。但幾年來,很多城市逐漸失去獨特的氣味、很多縣市都在用最直覺的方式在治理。當自行車潮興盛以後,每個縣市在郊區的治理上就是如出一轍地規畫為自行車道。當提到活化古蹟,每個城市直覺想法就是當作創意市集。當要開發土地時,每個城市規劃重劃區的方式也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當熱氣球紅了,每個縣市就開始辦起熱氣球活動,不論是否適合當地天氣。另外,現在的海邊也是從北到南佈滿海洋音樂祭。於是走遍整個臺灣,不得不說,單憑所見街景會不知人流浪在何方。
除了用同樣的公式來施政,我們的政府也崇洋媚外了起來。不論什麼施政藍圖都一定有「媲美」兩字。於是,為了讓每條大路都是香榭大道、每條河流都是清溪川、每個古蹟都像京都、每座公園都是中央公園、每條瀑布都是尼加拉瓜大瀑布,我們逐漸摧毀自我。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像別人,卻失去了自身的優點與傳統。不論走到什麼縣市哪個美麗的地方,只能看見大家披着相同的花衣裳,雖然美,卻千篇一律,少了味道、也失了精髓。美麗的花瓶固然好看,卻承載不了臺灣三百多年的流水滔滔。
「數字是冰冷的,人心是熱的」。可惜我們的數字越來越熱、人心越來越冷。現今的臺灣為求「黃金十年」、爲了「接軌國際」、爲了「政績」、爲了「GDP」,一步步地把城市那高貴的靈魂廉價出賣了。所以它們即使赢得了金玉其外的美貌,也不過好看的花瓶罷了。想想外國的都市,紐約也好、倫敦也好、還有其他像東京、米蘭、巴黎、羅馬、巴塞隆納,我能說很多的城市在這些項目發展得比臺灣還要好,但是他們都沒有付出城市的靈魂付出代價。記得之前為了修建一棟與巴黎風格迥異的新樓,巴黎市長被轟到下台。在布拉格舊城區要修建房子,還得經過審核認定沒有違背整體性才能動工。大家都為了城市的靈魂奮鬥著。如果在臺灣,一紙「都市更新」、一句「活化資產」便可以大興土木,然後下次選舉時就有了政績。
在你我的城市裡,高樓越來越高、車越來越多、人越來越稠,從經濟角度看,臺灣是在發展、進步沒錯,可是沒有人考慮無法換算成本的「代價」。如果再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而是追求經濟或是模仿他人,我相信不久的將來,辨認各個縣市的方法只能靠電話區域碼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