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誌--四下期末(PBL真人版)

[Pseudo- PBL case]

主訴 (Chief Complaint)

K 先生,22 歲,走進教室時已喘不過氣、無法言語。不久,腳步逐漸不穩,數分鐘後便無法起身,並且手腳麻木、無法舉起 ......

------

  縱然每次 PBL 時,我們討論出好多"事實"、"假設"、"需要知道的事"、"學習目標",並在最後拿到一張完美的教案結局,但從了解 "主訴" 到 "治療" 決策,往往已過了三個禮拜。今天如果突然一件真實案例出現在面前時,該怎麼在短時間內擬出一套在教室裡花了好久才討論出的 step by step 流程?

------

  想起當時遇到此 case 的當下情況還是感到氣餒。

  兩年來每天念共筆念得頭昏腦脹、dyspnea(呼吸困難)的 learning issue(學習目標)也聽了好幾遍,但遇到真實案例卻也只能跟其他人一樣手忙腳亂、手足無措時,不禁有種愧疚、懊惱的感受。雖然最後此 case 是好的結局,但這是因為很巧地有教呼吸系統的老師從旁經過而判斷出 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急性換氣過度症候群),進而告訴我們該如何處理。如果沒有這個「幸運」,我們除了看他那麼痛苦之外,還能為他做什麼?......(frustrated)

  當下實在太慌張而錯失學習良機,不然應該順便問問老師怎麼單純從呼吸聲就能判斷是 asthma(氣喘)還是過度換氣。

------

  在 PBL 課堂討論上,每當一張紙討論完都會反射地問老師能否繼續發下一張。記得有老師直接提醒我們:「在臨床上不一定會有下一張。」的確,真實案例不會那麼簡單,像這次 case 病人無法言語而問不出病史,抽個血也等了快 20 分鐘,照完 X 光又耗了快 20 分鐘,P.E(身體理學檢查)也完全沾不到邊,整體下來就等於要在第一張 "主訴" 討論完瞬間跳到最後的 "治療" 。也許在課堂的 PBL 討論時,要更仔細推敲細微的線索,才能真正學會在沒有「下一張」的情況下解決問題。要是每次都「主訴 → 病史 → 理學檢查 → 實驗數據檢查 →(影像判讀、臨床進程)→ 診斷與治療」一步一步推下來,大概病人就掛了吧 ......

------

  另外,經歷了此件事也更加了解到高醫的無障礙環境做得很差,尤其部分地板鋪面的顛簸程度讓輪椅根本窒礙難行。

--

  啊 ~~~~~~ 還是難以釋懷 QQ

(勘誤:標題圖片裡的四 "下" 改為四 "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PBL
    全站熱搜

    remo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