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未命名-3.png

  「你總是反反覆覆的!」這是某政治人物給某另一位政治人物的評語。不過這篇文章不是社論,只是單純地談談「反反覆覆」這件事。

  是啊!人總是反反覆覆的。但「反反覆覆」與其說是人的個性,不如說是人的本能,或著更廣義的說,是宇宙的運行機制。反反覆覆,簡言之,就是對現有事物的反動。還記得物理教的嗎?當單擺從底端逐漸盪到最高點時,慢慢地會有另一股力量將它制衡。於是單擺被拉回到了最低點,接著便朝另一端前行。而當跨過最低點的那一刻起,另一股新的制衡力量又產生了!於是,我們的世界就這樣搖擺在兩個極端之間。

  自古至今,人類的文明不斷地在時空裡進行搖擺。每一種文明、每一種學派、每一位學士,無疑地都是對己存的世代進行反動。千年前,當愛琴河畔的神話故事點綴了星空,希臘三哲等人企圖將傳說的神話拉回較偏科學的形上學。但當形上學逐漸當道的時代,基督教的神話又將我們的文明拉回了「神聖」的時代,而這種「以神至上」的觀點一拉便拉了幾世紀之久。可惜單擺盪得再高也敵不過反動的力量,甚至更增加反動的力量。十~十五世紀基督教的分裂讓人們對於「以神至上」的文明重新思考,從此將單擺拉回另一端的高點。孔德的實證主義或許是個濫觴。在他的人類進化三部曲中,人們將逐漸擁抱科學、遠離神學,並且不僅是到達形上學的境界,更是對科學有種無比的懷想。不過這股力量又被杜威的實用主義所反動,他的「唯物、心並存」論將我們帶到了承認「科學與神學」並存的世界並且影響至今。也許東方的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才是對的。雖然文明至今仍舊在科學與神學間搖擺不定,但頂多只是小幅度的擺動,已經沒有前幾千年那樣的極端了。

  當然這些拉里拉雜的文化主義也影響了人類的文學、音樂、藝術、政治等等。十五、十六世紀的黑暗時代讓人類對於神徹底失望,於是便催化了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與理性主義。從巴洛克的風格便能看出端倪。他們的畫作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更強調「人文」意識。銜接的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甚至更極端的走向人的感受,例如伏爾泰的作品酷愛寫遊記式作品,讓主人公在遊歷中學習人生、了解世界,產生了強烈刺激人們感官和心智的效果。不過這樣的過度理性卻又引來了十九世紀前期浪漫主義反動的力量。他們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反感,決定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這個時代的哥雅、哥德、席勒、雨果、拜倫等人的創作便帶著對於人類文明的控訴。但是就像之前所說,反動力量總是隨之而來。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出現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來批判浪漫主義。在這個時間點,米勒的《拾穗者》還有杜米埃的《三等車廂》描繪出底層小人物的社會現象。文學上則進行另一股的去貴族化,開始注意小人物的體悟,就像是狄更斯、托爾斯泰一樣。

  隨者時光推演,我們來到了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隨著窮苦人家越來越受到重視,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開始嶄露頭角。為了與之對抗,右派的反動力量法西斯主義,如希特勒與佛朗明哥等也大開殺戒,企圖將單擺停在右派的最高點。不過反動的共產主義卻調皮地將單擺擺到了左派的那端,於是那段「鐵幕」的日子來臨了!蘇聯本土、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南斯拉夫等國的階層制度被嘶吼的底層人們所破壞。但是當人們生活在共產底下久了以後又產生反動力量,美國的羅斯福與杜魯門、英國的愛德華與柴契爾讓人們重新擁抱那「以錢為本」的右派思想與資本主義。當然啦!不久時間就來到了我們現在的二十一世紀。在資本體制下,共產仍持續與之糾葛,而我們的世界仍就持續運行著人類文明已降就存在的「反反覆覆」。

  打了那麼長篇大論,結論就是:我歷史課本的記憶全部回來了 XD

文章標籤
反反覆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emoting 的頭像
remoting

Remoting's World

remo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